北緯30度線上的第九大奇跡——花山謎窟之不解之謎

宇宙真相

Jul 10 2014

本文转载自艺龙

 

在黄山市屯溪区的东部,有一个十分诡异的洞窟——那就是花山谜窟。它处在北纬29?39'34"和29?47'7"之间,是北纬三十度神秘在线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。同在这条神秘在线的还有: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、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、亚特兰蒂斯大陆、诺亚方舟、死海、撒哈拉大沙漠、珠穆朗玛峰、钱塘江潮、神农架野人之谜、黄山奇观等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花山东侧歙县烟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,数量也多达三十六座,且形态类似于花山石窟群。两座石窟群的七十二窟与黄山的七十二峰遥相对应,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还是古人刻意的安排。

 

 

  从总体上看,石窟群呈线性分布在新安江畔连绵的花山山麓中,全长约五公里。现已探明的石窟有三十六座。说到石窟的发现,很具传奇色彩。2000年的某天,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,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,土块纷纷滑落,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。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,马上组织人力勘查,结果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。

 

 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发掘工作,石窟群已初显规模。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座座格局怪异,内部空间巨大的洞窟。其中有的洞中套洞,有的石柱林立,有的空谷幽潭,而且石壁上没有任何壁画和佛像,也没有文字,特别是有两个洞口开在新安江水中,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感。2001520日下午,江泽民主席视察时感叹道:真是太绝了!是个谜,真是个千古之谜!这真是个宝啊!要是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!并将此地命名为花山谜窟

 

  目前石窟群中可供参观的只有二号窟和三十五号窟。二号窟内的温度宜人,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气温,明显感觉到和暖。二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,是一座狭长的洞窟。二号窟中有两个看点,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。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,山林、高峰、民居为黑色。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,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,毫无疑问,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。

 

  大斜面是在清淤完毕后被发现的。最先工人们挖到此处时认为已到了石窟的尽头,但随着淤泥的清除,却发现石壁呈斜面状向前延伸,又可看到另一个洞口。斜面的坡度约为45度,宽15米,长30米,与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。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,线条笔直且连贯,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是压抑。这个大斜面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谜团: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,匠人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的坡度并使之与山体走势吻合呢?

 

  三十五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,有地下宫殿、清凉宫之称。石窟深170米,最高处18米,面积约1.2万平方米。内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,起到支撑作用,可见古代的工匠们已深谙三点固定一平面的几何原理。窟内有许多石房、石床、石桥、石楼、石槽、石塘点缀其间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处的通海桥,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,水声哗哗作响,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。朔流而下,就到了洞内最低的地方,其顶上的石壁清晰可见精雕细刻的花纹。虽然这里已经位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,上下落差有25米,但是洞内的通风状况良好,所以人在洞底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。另外,洞窟的怪异构造使得声波被石壁吸收,因而无论多么大声地喧哗,在洞内都听不到一丝回音。

 

    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上。它们是如何建成的?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?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?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?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,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?洞内有多处厚10厘米的石壁为什么不凿开而听任其挡在石厅中间?洞内石柱上的方型和圆型盲孔是做什么用途的?如此庞大规模的石窟群,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史籍上的记载?专家们为此做出种种推测和分析,但仍是未能找到统一的确定答案。

 

  据考证,石窟群距今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。关于它的来历和作用,目前共有十五种说法,分别为:石窟屯兵说;徽商屯盐说;史前文明说;山丘说;采石场说;皇陵说;道家褔地说;功能转化说;花石纲说;方腊洞说;临安造殿说;徽州府、渔梁坝说;杀人坞说;巨型石文化建筑说。

 

  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说,是目前对石窟形成时代最悠久的一种猜想。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,越王勾践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《史记》载,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,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。  

 

屯兵说。据《新安志》载,东汉时期,孙权为铲除黟、歙等地山越人,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,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。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。 

采石场说,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。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、古桥、古道,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,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,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? 

 

徽商屯盐说,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。自古以来,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,其中尤以明、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,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,石窟为徽商的仓库。

 

功能转化说认为,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,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,最初可能是为采石,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、屯兵、储粮等用途。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、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。

 

 环保巢居说。北方有窑洞,南方有石窟,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。一个掘土坡为房,一个凿石山为屋,不占肥田沃土,不破坏山坡山形,不毁坏山坡植被,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。石窟内有房、有走廊、有石桥、有厅堂,有石水池、石水窖等,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。

会员登入

帐号 :
密码 :
取消 确定

加入亮会员

帐号(E-mail) : 登入使用,未来无法更改此帐号
昵称 :
密码 : 英文+数字6字元以上组合
再次输入密码 :
我已阅读会员条款并同意
取消 确定

新浪微博登入

目前尚在建置中...

忘記密碼

目前尚在建置中...

报导留言

    回應數:0

  • 尚无留言内容

送出